持续了两个多月的新冠疫情,就像一场惊心动魄的海啸。巴菲特说,大潮退去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作为中国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突发严重事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将留给每个企业管理者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企业组织形态:去中心化
此次新冠疫情之后,企业管理者需要重新企业的组织形态和地理分布,调整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基地的布局,不能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应当实现去中心化。
二、商业模式:几家欢喜几家愁
此次的新冠疫情,首先直接冲击的是商业、餐饮、电影、旅游等生活服务行业。本来春节是这些行业大卖的季节,结果关门闭户,导致这些行业几乎颗粒无收。这些行业的共同特点是属于需要消费者去现场体验。大部分制造企业则由于延期复工复产,缺人、缺料、缺订单而损失惨重。
而反过来,在此次疫情当中,生活服务的电商平台、在线游戏等行业则出现了爆发性增长。从事各种抗击疫情急需的防护用品、药品生产的企业赢得了巨大商机。例如,中国的口罩生产能力在短短一个多月内,从日产2000万只增长到上亿只。对这次新冠疫情有敏锐预见能力的制造企业,例如稳健医疗,则在此次新冠疫情中赢得了危中之机。
因此,此次疫情的突发,会促使每个企业管理者重新思考和调整企业的商业模式。
三、风险管理:常态化
没有想到,二十一世纪以来最大的公共卫生“黑天鹅”事件,风暴眼竟然在武汉。一只蝙蝠翅膀的扇动,在短短两个月时间,竟然已经在全球掀起巨大波澜,比“蝴蝶效应”还要厉害。
由此来看,任何一家企业都需要强化自身的风险管理,不能只考虑在顺风顺水的环境下,按照企业每年都能蒸蒸日上来做经营计划,而是首先要考虑在各种逆境中如何生存!
在当前这种企业不能开工,员工工资还得照发,很多费用还得照付的状况下,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管理者懂得“Cash is King(现金为王)”的真正内涵。在经济上行时,企业如果善于举债经营,尤其是低成本地获得融资,当然能够帮助企业成长得更快;而在经济下行时,企业还是要更多地关注实际盈利和回款,谨慎评估自身的偿债能力。
我国很多企业非常注重把企业做大,企业管理者更加关注营收,而并不太关注利润率;实际上,在目前动态多变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应当更加注重做强,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力争成为各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在风暴来临之时成为勇敢的“海燕”,并且在风暴过去之后能够迅速复苏。
四、数字化与云化:开弓没有回头箭
年来,政府大力倡导企业上云,而很多企业似乎并不太积极,有点“剃头挑子一头热”。而此次疫情过后,众多的企业管理者会认识到上云的价值。
数字化转型是否取得实效,有一个简单而明确的标志,那就是企业各个层级的管理者,能否做到不去企业现场“身临其境”,也能及时获得自己所关心的信息,洞察企业各方面的运行状况,支持管理者有效决策。对于一个制造企业而言,疫情之后,应当大力推进设备数据采集、车间联网和企业业务系统信息集成,打通IT/OT,推进移动应用,实现数据驱动决策,这些任务十分紧迫。
五、供应链:如何经得起考验?
事实上,制造企业面临着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供应链风险不仅在于类似新冠肺炎这样的公共卫生疫情,地震、火灾,以及供应商出现质量问题,都可能导致企业出现零部件的供应问题,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召回事件。因此,此疫之后企业管理者需要重新考虑自己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和采购策略。
六、社会责任:重新思考做企业的目的
此次新冠疫情发生之后,许多知名企业不仅款款捐物,而且积极投身到武汉抗击疫情的战斗之中,李培根院士近期多次强调,企业需要革新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理念。指出“股东利益不再是一个公司最重要的目标,公司的首要任务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本文来自源互联网,仅供阅读,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